展现蒙医之美 传承蒙医文化
浏览次数:   279        上传时间:   2018/4/8 15:29:05

来源: 中国通辽网

中国蒙医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成就,现在正以规范、科学、蓬勃的发展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巴·那顺乌日图老师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崛起中的中国蒙医》正是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余年内,中国蒙医传承蒙医先贤名家德医双馨、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发扬蒙医经典著作和传统技艺的民族养生保健理念,以内蒙古地区蒙医学的繁荣发展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示了中国蒙医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散发勃勃生机、造福四方百姓的新气象和新变化。

《崛起中的中国蒙医》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在纪实性的文学创作中,描摹一种文化现象,相较于我们常见的以事件发展或者人物性格为线索的作品来讲,作者选择了一座颇难翻越的高峰。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中国蒙医早已根深叶茂、坚实厚重,渗透到蒙古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草原文化的一部分。这部以蒙医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不仅仅大量罗列心怀仁爱、妙手回春的救治案例,更是处处彰显着哲学思辨、伦理道德、辨证施治、天人合一等草原文化的思想精髓。巴·那顺乌日图老师著作等身、独具匠心、文笔老练,以蒙医发展历史为纵向脉络,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蒙医名家为横向脉络,纵横交错,不疾不徐,层层分解,稳步推进,再现蒙医文化传承发展现象。可以想象,于写作者而言,仅前期的素材搜集整理工作就是一项浩大繁琐的工作,更何况行文成书,将内容聚焦于抽象的蒙医文化现象。我们知道,尽管纪实文学关注已发生的和现存在的,并不长于畅想未来和规划蓝图,但我们仍能从行文中看到,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回忆,止步于再现过去,书中处处洋溢着一种不断向上、不断前进的生命力。中国蒙医,这朵民族色彩浓郁、积淀深厚的医学奇葩,在民族政策开明和谐的现代文明沃土中,必然灼灼开放、芳香四溢。

文化的发展不会囿于一城一地,蒙医虽诞生于草原,但随着广泛持久的民族文化交流,早已四处生根开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蒙医”。作者拿出章节来展现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这所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好、设备最先进、蒙医药特色鲜明、蒙医高手云集的综合性国际蒙医医院,并评价其为“一座蒙医文化的丰碑,是全国蒙医药事业崛起、壮大的一个缩影”。同时,作者也将展现的舞台尽情地给予了蒙医界中其他优秀的存在,根植于蒙医药传统文化丰沃土壤的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锡林郭勒盟蒙医综合医院、坐落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辽宁省蒙医医院、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还有蒙医新生的热土青海、新疆等地区,这些当代蒙医领域的翘楚都是作者展现蒙医之美的切入点。有代表性的蒙医医院、蒙医药团队的集中介绍之外,一批批心怀理想、竞相奋发的蒙医药工作者也是蒙医繁荣昌盛的有力保证,作者几乎全部用完整的人物通讯来描摹他们,挖掘他们踏着蒙医先辈的足迹、积极有为拓展蒙医事业的光荣事迹,他们是中国蒙医发展的中流砥柱,是中国蒙医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

以历史潮流和阶段介绍相结合的行文结构中,以当代蒙医发展为蓝图,在以内蒙古蒙医发展为主要着力点之外,兼顾其他城市及国外蒙医的传承发展,这种横纵交错、点面结合的框架布局使得《崛起中的中国蒙医》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脉络层次清晰、题材内容丰富,为书写文化现象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范本。

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科学,它的发展需要可靠的依据、严谨的推理,更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蒙医作为中国医学中独特的一支,写作起来不免会走进罗列数据成果和记录实验项目等的科学论文道路上去,令大众读者深感枯燥乏味。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筹整合素材中,用最为鲜活生动的医疗事例来写人写事,用那些充满人性之美的、令人过目不忘的、挥之不去的一个又一个救治故事和融洽的医患关系来折射蒙医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精神境界,有人性的温度、有感情的温度,也有精彩生动的叙事。粗浅统计,全书共搜集整理了近百位各个时期医疗战线上奉献付出的蒙医医生,人物再现中淡化履历、淡化功劳成就,而是突出救死扶伤的医家本职。他们凭着一腔热血、一生清白、厚德精医、妙手施救,充分展现广大蒙医人热爱祖国、热爱蒙医药事业、献身蒙医药事业、关爱生命的草原般博大情怀。

讲到当代蒙医大师白清云时,赠医施药、随到随治、总结传承、教导子弟的事例流诸笔端,难怪他被誉为中国蒙医界的奇迹、“恩泽四方的神医”。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感受到,白清云的大爱精神是通过严谨科学的态度、高超的医术及体贴关爱病患的实际行动体现的。

讲到蒙医整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第三届国医大师包金山时,免费治愈被其他大夫下了死亡通知的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半夜带病为多处骨头断裂的患者施治、给刚出生7天的婴儿矫正两侧胯骨落位、为92岁高龄的病人治疗脖颈骨断裂……包金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整骨奇迹。他拥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他不只是治愈病患,更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包金山是实至名归的蒙医整骨学临床、教学、学术研究战线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无论是年过7旬仍继续坐诊的消化科名医阿古拉,还是在治疗血液肿瘤病方面美誉远播的杭盖巴特尔,还是老百姓心中的“蒙古神医”白凤鸣……这些数不清的起死回生的救治奇迹成就了这些蒙医大师。正是通过这些有血有肉、饱含希望的医疗故事,各时期各地方的蒙医大师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在他们躬身施治的身影后,弘扬的是一批又一批蒙医药领域前仆后继、辛勤耕耘的白衣天使以及他们博大仁爱的草原情怀。

如果说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打动读者,是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的亮点,让读者从情感上走近蒙医,那么,那些回归蒙医本身、字里行间充斥着的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西医、中医的蒙医理论及治疗方法介绍,让读者从理性上认识蒙医。

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蒙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祖先在地高天远、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和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中遭受着各种疾病的侵袭,蒙医用原始而朴素的医疗知识,如石针、放血、热敷等自然疗法守护着生命。随着这个马背民族走向世界,蒙古民族在发展蒙医文化的同时,接受并汲取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在优化蒙医文化结构的同时,扩展了蒙医文化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创办中国蒙医学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挖掘整理并出版经典古籍,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中国蒙医正快速崛起。作者感受祖国的爱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和伟大,同时崇敬那些在祖国怀抱中为蒙医药事业建功立业的蒙医人时,不仅用笔墨描摹跌宕起伏、潸然泪下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蒙医人的精神风貌,而是从蒙医本身出发,既关注蒙医药在攻克高难病症的神奇绝妙,也关注那些千年延续的蒙医养生理念和治疗手段,因为现在看来,它们仍具有独到的医疗价值。

蒙古民族很早就认识和掌握普通食物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价值,如蒙医医生经常运用奶类来治疗疾患,这种草原游牧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治疗疾病和保健身体的案例,在多部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传统蒙医认为奶酪消化后可以润燥,对便秘、风热、食欲不佳等症状都有缓解作用;新鲜酸牛奶可提升胃火,对痞症、痔疮、不消化油腻食物等症疗效最佳;经常食用黄油的人,胃功能良好,身体强壮,皮肤油腻,很少患病,老年人则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现在,奶制品的保健功效早已被老百姓接受,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游牧、狩猎和长期征战,使跌打损伤、骨折成为草原上的常见病,这也促成了蒙医学整骨外科的飞速发展与一枝独秀。蒙医整骨术产生于草原生活,具有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另外,传统的热灸疗法蒙古灸、扎针、拔罐、放血,以及蒙医文化中顺应四时四季的天然养生方法等也逐渐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种技艺的突飞猛进、卓于平常,必然归因于它所生存的社会背景。根植于草原的蒙医文化更多地符合草原民族的生活要求,同时,草原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促进了蒙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从蒙医本身出发,是全面科学宣传蒙医文化的力作,为我们普通读者以及其他医护人员认识和了解蒙医之美、学习他人之长、拓宽思路和眼界提供了窗口和平台。

巴·那顺乌日图是一位优秀的蒙古族作家,对于本民族的医药科学,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将蒙医的发生发展呈现出来,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他用自己的笔告诉大众,蒙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蒙医不仅仅是医疗领域的奇葩,更是蒙古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脉。《崛起中的中国蒙医》集中宣传蒙医文化活力四射的繁荣现象,也揭示了蒙医文化几千年来,在中国多个省市及外国蒙古族相对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传承发展、奔腾向前的历史发展潮流。无论是默默付出的蒙医医生、得到蒙医治疗的病患,还是生活在蒙医文化繁衍生息之地的普通人民,读罢这部作品,都会对中国蒙医文化抱有更加诚挚的希望和理想,对中国蒙医的“崛起”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期待。

上一条:  供给侧改革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 读几个句子,你就知道蒙医的厉害